
(相关资料图)
二. 盖 瓯
盖瓯的最早记载,见诸汉代许慎《说文解字 · 第五上》:“䀁,小瓯也。” 《说文解字 · 第十二下》:“瓯,小盆也。” 翁辉东《潮州茶经 · 工夫茶》曰:“盖瓯形如仰钟,而有上盖,下置于垫。” (见图1)故盖瓯又称“三才杯”、“三才碗”。即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在实用方面,有托不会烫手,有盖不会泡香,一人,可以独饮,多人,可以当壶。
盖瓯之使用,有清一代最为时尚,特别是康乾时期。“本为宦家各位供客自斟之器”,单独品茶之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上茶香,再用碗盖撩拔浮于茶汤面的茶梗、碎叶,十分方便喝茶。至于冲泡工夫茶,盖瓯因出水快,去渣易之优点,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盖瓯代替冲罐。但“因瓯口阔不能留香”,故属权宜之计,不视为常规。即便如此,其纳茶之法,仍与纳罐相同,不能颟顸从事。
虽然冲罐一直以来是冲工夫茶之主角,但自水仙茶系,特别是单丛茶崛起以后,许多茶客多改用盖瓯冲泡工夫茶。因为水仙茶系的各个品种,大多条索修长挺直,一副剑拔弩张的形状,要把它们纳入冲罐之小口,实属不易。若强行按入,势必伤筋动脉,把条索折断,茶若条索寸断,开汤之后必会增加茶汤苦涩味;耐着性子逐条纳入,条索之间的关系又难以理顺,且会留下诸多间隙,使壶中茶叶不“饱泡”,开汤之后滋味寡淡而索然无味。尤其恼人之处是,茶事完毕之后,清理茶具时,已泡开的叶底在壶中挤成一团,只能用手指一点一滴地往外抠。铁观音外形是球状,虽无入罐之虞,但冲泡之后,膨胀度最大,最难以抠去茶渣。于是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盖瓯,因能吞吐自如反而成为冲泡工夫茶之神器。
不过,诚如翁辉东《潮州茶经 · 工夫茶》所言,盖瓯“因瓯囗阔不能留香”,而且不能象冲罐那样在沸水注入以后再在外面“淋罐”追热,因而冲出的茶汤其色、香、味又确实比冲罐逊色。为调和这对矛盾,精明的陶艺师傅于是设计出一种广囗冲罐,有的甚至在罐内加一个截筒式带漏水孔的衬罐,使纳茶与倾渣都“直入直出”,十分畅快方便。
现时,在潮人的生活中,用冲罐或盖瓯冲泡凤凰单丛茶,都悉听尊便,全凭喜好,不用执于冲罐“越发醇郁芳沁”,盖瓯“口阔不能留香”之成见。
(谢谢关注,明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