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者|帆书·李哈尔 主播 | 帆书 · 一凡 村上春树在《无比杂芜的心绪》中说: “年龄增长带来的好事,我以为大体是没有的。 不过年轻时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可以看到了,不明白的东西现在弄明白了,这些还是让人高兴。”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世界的理解往往截然不同。 年少时,端午是“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的热闹景象; 人到中年,对端午的感觉,更像是“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淡定与从容。 到了一定年龄,虽不会对端午翘首以盼,却也在夜深人静时多了另一番感悟。 端午,不仅是历史遗留的文化瑰宝,更蕴藏着生活的选择。跌跌撞撞走过半生,才渐渐读懂了它的含义。 宋宁宗庆元元年,绍兴一处宁静的村庄,71岁的陆游闲适隐居。 五月初五这天,一大早就见石榴花开满围墙,他心中满是欢喜。 厨房里包好的两只角的粽子,软糯香甜,一连吃了两个后,他将艾枝插在自己高高的帽子上。 转身忙着储药、配药方,希望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伴着夕阳,他不禁有感而发: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所有的习俗都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为了健康做一做也没什么不好,既然已经满足,就该去喝酒了。 正如黄石先生在《端午节俗史》中描述: “端午节是个浑然的岁时礼俗体系,一起切都是为了逐疫,最高的目的,唯一的动机,是生存欲的表现。” 星月轮转,古人的智慧照进现实,在当下压力倍增的社会里,人们对健康的期待与日俱增。一家高端的养生会所里,一位清洁工阿姨花光所有积蓄,办了一张贵宾卡。 有人问她:“你的收入不是很高,为什么要如此挥霍呢?” 清洁工阿姨说: “十年前我爸爸省下8万块钱,花在了爷爷的医疗费上; 几年前我积攒的20万,又把父亲送到了医院,我不想将来害了我的孩子。” 时光飞逝,未来我们能留给亲人的,不是家财万贯,不是车马连山,而是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正如《一禅小和尚》里的一段话: “一场雨,让我们懂得了雨伞的重要;一场病,让我们懂得了健康的重要。 下雨时,伞不好借;生病时,钱不好筹。 雨太大,再大的伞也遮不住,病太重,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现在的我们,总是很忙,忙着赚钱养家,忙着交际应酬。 下班回家,疲于工作的繁琐,人际的复杂,蜗居在沙发成为一种常态。 凌晨两点,灯火依旧,熬夜做着项目,一天下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 健康生活,也变成一件最简单却又最困难的事。 就像有人说的,你可以赚钱,但不必送命。钱永远挣不完,事永远做不完,人到中年,学着对自己好点。离开沙发,去大自然呼吸清新空气; 早睡早起,让身体充满能量无限循环。 此生过半,才渐渐发现,唯有修炼健康的体魄,才能对抗这世界的风风雨雨。又是一年端午时,忽觉那句“端午安康”才是最好的祝愿。 如果有人问,在端午众多习俗中,最喜欢的是哪个? 想必不少人会回答:吃粽子。 中国历来的节日都和美食相关,不管是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抑或是春节的饺子,皆是如此。 民以食为天,食物填饱了肚子,更让人们产生了情感上的接连。 记忆里的端午,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包粽子的快乐。糯米、红豆、绿豆,还有猪肉,被母亲依次陈列在案板上。 父亲一手托住粽叶,一手迅速包裹起糯米和馅料,麻绳牵引下,一只漂亮的粽子顺利诞生。 直到后来,我们听不见村里的狗吠,闻不到粽子的香甜,才发现,此时的我们,早已离家好远好远。 恰如作家林清玄所说: “从外出求学时候起,就背上行囊,背井离乡。 但那时候,我还不懂得远行的意义,一心只想逃离,去看外面的风景。 没想到,后来成了一个回不去的人。” 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端午就是买了一盒粽子,一个人吃也吃不完;对于繁忙不已的人来说,端午只是午餐时间,抽空给父母的致电。人到中年,一手牵起孩子的未来,一手扛起家庭的重担。 在奋力奔跑中,我们缺少对亲人的陪伴,亏欠也堆积成山。一个媒体人谈起父母时,在镜头前潸然泪下。 他说自己总是出差,一年到头能在家里待的日子少之又少。 在一些重要节日里,别人一家团圆,只有他仍然坚守在一线,为观众播报,回到家时,父母已经把饭菜热了三遍。 他几乎走遍祖国的每个角落,见过瑰丽的大山,遇到湍急的河水,吃过各色的美食。 每当那个时候,他就想起家中的父母,操劳了一辈子,尚且没见过壮美的山河,尚且没品过别样的晚餐。 直到最后,他失去了双亲,从此来路斩断,人生只剩归途。世界上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马上行动。 不管你身在何方,不管路途多么遥远,趁着父母未老,常回家看看。 在端午时节,晨起和母亲到树林里采摘艾草,看着她一点点将泥土抖落; 夕阳西下,伴着绚烂的晚霞,在院子里的小桌旁,和父亲把酒话家常。 年轻的我们如猛兽向前冲,常常忽略生命中最重要的风景。 馅料再多样的粽子,不如母亲简单放一颗蜜枣;再辉煌的霓虹,不如家中摇曳的灯火。 回家吧,趁着你还年轻,父母身体硬朗。 思念常在,时刻端起入怀,用行动奔赴一场消愁的团圆,别让真情消磨了等待。古时的端午,到底有多热闹? 深处其中的宋人杨无咎曾作词《齐天乐》,以描写北宋的繁华。 词言 :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宋朝的端午,从五月初一持续到初五,然后达到顶峰,热闹非凡。 时代演变至今,虽不及宋人的风雅,但赛龙舟、放纸鸢、栓五彩,各地活动依旧缤纷多彩。 看似热烈的氛围里,那些受困于生存的人,更显格格不入。 好不容易等来的假期,不能白白浪费,划龙舟、看表演,远没有副业搞钱来得实在; 与其把时间耗费在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上,不如呆在公司,完成项目让领导刮目相看。 或迫于金钱压力,或迫于事业发展,走一步看三步的想法,让很多人不能安心享受当下。朋友推荐了好看的影片,怕看不完,就以1.5倍速观看,最后也只是看完,内涵丝毫没掌握。 工作日定好的闹钟,无论如何也起不来,一到周末休息,肌肉记忆让人不自觉睁开双眼。 吃饭狼吞虎咽,能不用切菜就不用切菜,多洗一个碗都是对时间的不尊重。 现在的人,已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越陷越深,深到没有心力去感知幸福。以至于,一边过节,一边急于奋斗,快乐少得可怜。 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饭,吃到一半,被领导的夺命连环电话,催到了难以下咽。 只能放下碗筷,和家人赔着笑脸,承诺自己马上回来。 殊不知工作的繁琐,人员的紧张,独自一人承受了所有考验,再抬头,太阳已升到三竿。 诚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坏的时代。” 我们一边享受高速发展带来的便捷,一边承受快节奏带来的冷清和孤单。 越往后走,便越会看清:快,并不是人生的单选状态,我们也无需对暂未完成的梦说抱歉。曾有人专门拍摄下一组照片。 一张是疲于奔命的状态,眼神空洞黯然。 一张是在节日闲暇的夜晚,仰望星空时的容颜。 原本再普通不过的朋友圈,却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 甚至有评论说:“这样慢下来的感觉,已经再也没有了。” 其实,放慢脚步,往往更能体会生活的乐趣。 一粟一蔬一羹汤,细细尝来,滋味绵长。 人生不过几十载春华秋实,在节日里大笑,在奋斗中闪光。端起热闹,享受慢时光,做回自己,快乐其实就在寻常。世人总爱追问:我们穷极一生,到底为了什么? 为了金钱?为了名望?为了夸赞?都不是! 生活的意义,不在别处,它在每一个节日里,亦在每一个看透本质的人心里。重视健康,身体才是奋斗的基础; 怀揣思念,放下一切回到亲人身边; 放慢脚步,享受生命里的每一个瞬间。 今天,我们不念过往,不谈方向。此刻,我唯愿你:和爱的人互诉衷肠,岁月喜乐安康!“端”起希望,点个【在看】,一路向“阳”。作者 |李哈尔,相信笔杆子也有非凡力量~ 主编 | 阿医 排版 | 北贝 图片| 图虫创意 音乐 |Yuko,逆水寒 - 不觉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