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如果这12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高中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片)
篇1:高中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7~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4分)
①从小丘西行 ②鱼可百许头
③以其境过清 ④斗折蛇行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小题3: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好朋友,面对他表露出来的情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4分)
小题4: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2分)
我的职业创意: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向西②大约③因为④像北斗星一样(各1分)
小题2: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共4分,各占2分)
小题3:(1)孤独忧伤(凄凉) (2)可以引用古诗句、名言警句或者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只要是劝慰或鼓励柳宗元或理解柳宗元处境的话即可。(共4分,各占2分。)
小题4:参考: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就要画一幅长卷,把小石潭的美景一一描绘,把她的美展示给每一个爱美的人。假如我是一个企业家,我就要投资小石潭,把她建成一个旅游胜地,让更多喜爱游历山水的人来这里观光。(职业的特点与小石潭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准确)
小题1:考察文言词语。①名词作状语,向西②大约③因为④像北斗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各1分)
小题2:①蒙络摇缀:遮盖缠绕,摇动低垂。披拂:随风飘动。(各一分)
②直:一直,(一分)句子通顺(一分)。
小题3:一切景语皆情语。孤独忧伤(凄凉),表达劝慰或鼓励或理解的都可以。
小题4:首先确定职业,再根据职业特点和小石潭美景之间的关系去考虑创意。
篇2:课内文言文练习题
两篇课内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1)齐人也,坐盗 ( ) (2)齐人固善盗乎 ( )
(3)水土异也 ( ) (4)公悲之,喟然叹曰 ( )
【小题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君 爱 老 而 恩 无 所 不 逮 治 国 之 本 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小题4】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小题1】犯罪 善于 不同 同情
【小题1】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
【小题1】(1)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
(2)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
【小题1】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关键点:“徒”、其实” “乐”、哀”、判断句。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篇3:高中课内文言文课后练习及答案
高中课内文言文课后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获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弗之怠 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贫无资 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假___________ ①借。②宽容。③如果,假如。④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因此。(2)得到。(3)懈怠,放松。(4)钱财。
2.①
3.B
4.
(1)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意对即可)
5.
(1)C
(2)
示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获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示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意对即可)
篇4: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项为之强()
④以土砾凸者为丘()
2.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①物外之趣()
②昂首观之()
③为之怡然称快()
④心之所向()
3.翻译句子。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的都是常物,而“我”却产生“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睁开
②暗自.心里
③通“僵”,僵硬
④介词,把
2.①结构助词,的
②代词,指代观蚊如鹤的景象
③代词,指代看到的景象
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①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②心里想着鹤,那么眼前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4.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5.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意对即可)
篇5: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室 语
清·唐甄
唐子夜饮酒,妻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食鱼而甘,问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妻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
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妻曰:“子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愿子试以语我。”
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吾不忍为之臣也。”
妻曰:“当大乱之时,岂能不杀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乱岂能不杀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杀者二: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有罪而杀,尧舜之所不能免也;临战,不得不杀,汤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杀为?若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为者?天下既定,非攻非战,暴骨未收,哭声未绝。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以贵其妻妾,以肥其子孙,彼诚何心而忍享之?若使我治杀人之狱,我则有以处之矣。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
妻曰:“尧舜之为君何如者?”曰:“尧舜岂远于人哉!”乃指盘中余鱼曰:“此味甘乎?”曰:“甘。”曰:“今使子钓于池而得鱼,扬竿而脱,投地跳跃,乃按之椹(zhēn)上而割之,其尾犹摇。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妻曰:“吾不忍食也。”曰:“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于鱼则不忍,于人则忍之;杀一鱼而甘一鱼之味则不忍,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是岂人之本心哉!尧舜之道,不失其本心而已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溺于俗者无远见 溺:沉湎
B.过市而窜其市 窜:驱逐
C.若使我治杀人之狱 狱:监狱
D.于是煎烹以进,子能食之乎 进:送上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忽焉拊几而叹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B.然愿子试以语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恐人之骇异吾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于是乃服衮冕,坐前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用于表明“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一组是( )
①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 ②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
③有罪,不得不杀;临战,不得不杀 ④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
⑤坐前殿,受朝贺,高官室,广苑囿 ⑥杀天下之人而甘天下之味则忍之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匹夫无故而杀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有天下者无故而杀人,虽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杀一人之罪。(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于鱼,不啻太山之于秋毫也;甘天下之味,亦类于一鱼之味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高中课内文言文课堂训练及答案
高中课内文言文课堂训练及答案
阅读课内文言文片段,完成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中的划线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
【小题2】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划线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小题4】选出划线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
【小题1】C 试题分析:①均为满足; ②吝惜/惜;③均为招致; ④将要/怠;⑤有的/许;⑥均为击退
【小题2】C 试题分析:A项:小大:形容词或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B项: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D项: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小题3】B 试题分析:例句和B项均为动词得到的意思。A项:得:适宜,得当。C项:能够。D项:能够。
【小题4】B 试题分析:B项:表顺承关系。
篇7:醉翁亭记课内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课内练习题及答案
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18分)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伛偻 ②酣
③颓然 ④翳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3】.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4分)
答案
【小题1】①驼背,指老人;②尽兴的喝酒③醉醺醺的样子④遮盖
【小题2】①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酒清而醇;
②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小题3】①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②侧面表现了欧阳修治理有方,政绩斐然;③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④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小题4】相同点: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范仲淹表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欧阳修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不同点:《岳阳楼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思想勉励自己并规劝友人,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篇8: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请说出选文中两个加粗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物。
(1)第一个“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个“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这里的“中国人”具体指( )
A.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
B.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及闲看枪毙的看客。
C.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闲看枪毙的看客;课堂里的“我”。
D.在影片中替俄国人当侦探的这类人以及课堂里的“我”。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而幸灾乐祸,这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刺耳”。
4.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受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2)当时精神麻木的中国人
2.C
3.D
4.(1)学医救国的志向。
(2)弃医从文。
(3)医学改变不了中国,要从精神上、思想上唤起民众的觉悟。
篇9:课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译:
4.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
(1) (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
(二)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附答案】
(一)1答案:(1)像鸟的翅膀 (2)命名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2.答案:C 评分:选对得2分。3.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4.答案示例: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评分:写出1个得1分,共2分。5.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评分:判断正确得1分,理由充分得2分,共3分。
(二) 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 2.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间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4.与民共乐(本题2分,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5. 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6. 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7.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乙文以掇j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写秋冬。
异:甲文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多用而字,有回环咏叹的意味。乙文 用散句描写。
篇10:高中文言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膛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观察家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迹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①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___________;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______。
2.下面句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为众忌疾
B.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C.先天下之忧而忧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选自《出师表》)
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
3.翻译下面各句,并将你翻译句子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方法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理解。
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___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___________,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5.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和景明心旷神怡
2.B
3.①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脸色上。
翻译方法归纳:①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弄清主要词语的意思;②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句要做到文从字顺。
4.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友善,爱其才;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5.“略”。
篇11:高中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高中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④异:其他的。⑤正:只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正患己不能知 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译文:
【小题4】.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答:
答案
【小题1】(1)用鞭子打,驱赶(2)担忧,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
【小题2】B(2分)
【小题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每句1分,共2分)
(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2分)
【小题4】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共3分,要点答出2点即得2分,最后一个要点2分,共4分,在表述上意思对即可)
篇12:高中文言文练习题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
张飞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一、请判断以上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请判断以上句式特点:_________,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三、请判断以上句式特点:_________,注意括号内省略的内容,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四、请判断以上句式属于倒装句中的:_________,在原句中标出,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五、请判断以上句式属于倒装句中的:_________,在原句中标出,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六、请判断以上句式属于倒装句中的:_________,在原句中标出,并总结此类句式翻译时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 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附答案
★ 《信客》课内语段练习题及答案
★ 课内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
★ 文言文的练习题以及答案解释
★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 课内文言文复习的说课稿
★ 高中文言文
★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解析:《论语》